电视剧《那年花开月正圆》在今晚就要播出了,在今天剧组也放出了第1、2集的剧情预告,在剧中我们看到吴聘第一次和周莹见面就将自己的名帖给了周莹,有不少人说名帖就是名片,究竟是不是呢?名片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出现的呢?
名帖又称名刺,即名片。旧时民间用一小方红纸书写姓名、职衔,用作拜谒通报的帖子。因此名帖就是古人的名片。
名片最早出现,始于封建社会。见于西汉史籍时称为“谒”。《释名·释书契》载:“谒,诣告也。书其姓名于上以告所至诣者也。”东汉时,谒又叫名刺,据《后汉书》载,祢衡曾身怀名刺求见于人。在挖掘的汉墓中发现,这种谒或名刺,系木简,长22.5厘米,宽7厘米。上有执名刺者名字,还有籍贯,与今名片大抵相似。
至唐代,木简名刺改为名纸。唐代长安新科进士以红笺名纸互换,以便交流。晚唐又唤作门状、门启,都是自报家门的一种联络方式。宋代的名纸还留有主人的手迹,据南宋张世南在《游宦纪闻》中记述,他藏有黄庭坚书写的名纸,而秦观送他的名纸,类似今天的贺年片。北京故宫博物院还藏有北宋书法家蔡襄的《门屏帖》,据陆游在《老学庵笔记》考证,类似“名刺”。
元代易名刺为“拜帖”,明清时又称“名帖”、“片子”。内容也有改进,除自报姓名、籍贯,还书写了官职。
“名帖”与今天的名片的格式几乎相同,而女子的名片,已婚者还加上了夫家姓氏。其大小尺寸也有常式:阔二寸,长三寸。为文人交流、拜访之用,通常主人拜访朋友,让仆人或书童将名帖交对方门公,门公再呈于自家主人。
到了明代,统治者沿袭了唐宋的科举制度,并使之平民化,读书便成了一般人改善生活的唯一出路,识字的人随之大量增加。人们交往的机会增加了,学生见老师,小官见大官都要先递上介绍自己的“名帖”,即唐宋时的“门状”。“名帖”这时才与“名”字有了瓜葛,明代的“名帖”为长方形,一般长七寸、宽三寸,递帖人的名字要写满整个帖面。如递帖给长者或上司,“名帖”上所书名字要大,“名帖”上名字大表示谦恭,“名帖”上名字小会被视为狂傲。
清朝才正式有“名片”称呼。清朝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终结,由于西方的不断入侵,与外界交往增加了,和国外的通商也加快了名片普及。清朝的名片,开始向小型化发展,特别是在官场,官小使用较大的名片以示谦恭,官大使用较小的名片以示地位。
一般而言,名片上有三种内容,分别是文字、图片(图案)、单位标志所构成,数码信息也是其中的一种,但不能构成名片的主流。
1.信息选择:文字信息包含单位名称,名片持有人名称,头衔和联系方法。部分 商业名片还有经营范围,多种文字选择,单位的座右铭或吉祥字句。
2.标志选择:单位用户如果有自己公司的标识,大多要印上名片。如果你所在公司为大型全国性企业,我们的资料库中可能存有你公司的标识,你可从中选用;如果没有你的标识,只好由你使用电子邮件或传真传给我们。如果你同意我们收藏你的标识,你下次印刷名片可不用再传标识。
3.图片选择:你还可选择名片中印上个人照片、图片、底纹、书法作品和简单地图,使你的名片更具个人风格。你若使用胶印或激光打印,你可不必考虑图片的大小;如果你采用丝网印刷,由于简单丝印分辨率较低,建议使用较大的图片。
关于中国影视新闻网 | 联系方式 | 发展历程 | 中国影视新闻网帮助 | 广告联系 | 网站地图 | 友情链接